「立直」是日本現代麻雀獨有的規則,可以說是一個「地方偏癖」。 對日本以外的廣大雀迷來說,這已是一個足夠的理由來支持, 在國際麻雀競技章法中,不應該採用立直。但是筆者並不滿足於此: 在中庸的章法裏,與今日坊間一般規則有別的地方也有不少; 而且中庸的和種接近日本現代麻雀,為什麼就偏偏不採用最有代表性的立直呢? 就讓我們在本章裏更深入地探討立直這規則。
一般和種的誕生,是出於其「和種理據」,即是手牌的美感及難度。 但是立直看起來並不是這樣。那麼立直是怎樣誕生的呢?
日本麻雀從古典演變至現代的增值過程之中,引入了更多中國古典後期 (及新章)的和種,其中有「起叫」 (也就是本義的「立直」)。這按中庸分類,屬「9.4 偶然類天和系列」的下位和種, 其理據是獎勵配牌時已幸運地聽牌的人; 而為了要證明他已聽牌,所以要宣佈聽牌,並且以後不能轉張。¹ 作為一個偶然類和種,起叫理據上符合天和的下位和種的概念,難度上也合格。 但是後來在日本麻雀的「增值」發展途上,有人把「起叫」的條件放鬆, 變成不一定要在開牌時,而是在牌局的中途任何時間,只要是門前清的聽牌就可以立直。² 「中途立直」按和種理據分類,變成了「1.2 門前清」的上位和種, 和種的理據完全改變了,跟「起叫」不同類別。要明白,原本起叫的和種條件裏, 「宣佈聽牌,並且以後不能轉張」這部份,這不是和種理據,只是「驗證手續」。 「立直」的和種條件把原本「起叫」和種理據的部份刪除, 脫離了原本的理據,卻以其「驗證手續」作為理據; 這完全脫離了造牌麻雀的理念(和種應以手牌的美感及難度為理據), 換句話說,按造牌麻雀的理念原則,立直這和種沒有理由要採用。
日本麻雀採用了中途立直為一番和種,原本的「起叫」便昇值為二 番,並稱為「ダブル立直」(二重立直,ダブル即英語的 double) 以資區別。
和種基本上是在和牌後,按手牌的美感及難度(和種理據)來加分。 但是立直卻不同,它是麻雀的摸、打、鳴等正常機制以外的特殊規則, 還跟著一堆附帶禁例,相當地增加了規則複雜度,增加了初學者學習的困難。 麻雀有先天的運氣因素,如果要追求競技性, 有很多棋類遊戲可以作為比麻雀更佳的選擇;但麻雀有規則簡單及娛樂性高的好處, 這也是麻雀能廣泛流傳的原因,為了區區一個和種而大大地增加規則複雜度,這是弊多於利。
如果打著技術性的旗號,就能任意改變遊戲規則,增加複雜度的話, 那麼(舉一個極端點的例子)不妨在和牌後,要和牌者與對手對奕圍棋, 勝出棋局便可以獲得五倍的得分,這無疑可以增加「麻雀」的技術性。 (如果嫌圍棋一局的時間長,可以改用 ZERTZ 跳棋等時間較短的棋。) 立直當然沒有奕棋那麼極端,但是單憑「技術性」這一點的理由,不足夠咬定應該採用。
回頭看「起叫」這和種,理據妥當,也有相當難度,如果在中庸裏加個20分, 本來也無傷大雅。事實上,在中庸較早的版本,確是曾經採用過「起叫」。 但後來筆者再考慮規則複雜度的問題,衡量利弊之下,最終決定廢除。
筆者同意「立直」會在某些方面增加了技術性。這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門前聽牌後應立直與否的抉擇,另一是對手立直後防守(迴避放銃)的策略。 但是筆者覺得,此兩者都是有利有弊,不能一口咬定立直規則能整體上提昇麻雀的技術性。
門前聽牌後應否立直,與及應何時立直,的確是一個有趣的抉擇: 立直可以博取較高的和牌分數,但是因為以後不能轉張,所以放銃的風險較高, 而且立直會令對手提防,這減低了自己和牌的機會, 兼且和牌不成便會連供托棒也損失。日本現代麻雀的高手, 都視此抉擇為一門高深的學問。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立直只是一個賭注, 一旦立了直,以後便只能機械性地摸打,不能再運用任何技術的決策。 在中國麻雀,一局到了後半的時候,如果自己在聽牌,但是卻摸到危險牌, 應怎樣處理這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在難以預測終盤局勢的中段時候, 設立一個賭注去鼓勵放棄以後一切這些決策,這不是會損害遊戲的技術性嗎? 麻雀先天有運氣成份,沒有保證百分之百能和牌的聽牌; 試想想,如果一家在中盤已有好的聽牌,於是便立了直, 但是卻因為欠缺運氣而和不出,反而對手在很遲才聽一手大牌, 立了直的那家又不幸摸到銃張,輸這樣的牌完全是運氣, 因為立直剝奪了他不打那銃張的權利。日本現代麻雀的初學者, 的確對於應否立直會很容易判斷錯誤,但是對於有一定技術的人來說, 已很少犯明顯的錯誤,判定一個立直的對與錯的,結果主要是看以後的「運氣」。 換句話說,立直的技術很易絆倒初學者,但是最終其深度有限。 這樣的「技術性」,對遊戲的技術深度幫助不大,但是卻對於遊戲的推廣普及有損。 反之終盤時危險牌的處理,這包括了看破對手的手牌的學問, 越是高手就越是靠技術而不是運氣,這樣的技術性才是我們想要的。
對手立直後,已知道他在聽牌,而且和出便更可能有相當分數, 所以不得不提防。麻雀的防守技術,當然有相當深度。但是筆者反問: 為什麼要依賴立直來作防守?在中國麻雀,防守的技術不單止是在 知道對手聽牌後打安全牌,還包括了判別對手是否聽牌,聽的牌有 多大等等。另外,副露牌的攻防,也是高深的學問之一。立直強調 了打安全牌這一點的技術,但是卻削弱了其他多方面的技術的重要性, 這樣的規則是否真的對遊戲的技術性整體上有好處?中國麻雀裏, 還有不聽假裝聽牌、小牌假裝大牌等「虛張聲勢」的策略 (與及反之去看破對手的假裝的技術等),但立直的規則多數規定必須真正 聽牌才能立直,小牌立直的風險又很大(放銃危險高,還有供托棒), 所以對這些技術的發揮也有妨礙。
立直規則本來是在什麼動機下採用?如果說是純粹為了提高技術性, 那麼沒有理由增加「ダブル立直」這個偶然類和種的番值, 後來亦不會落得拿這個為了技術性而存在的規則來做「一發」及「裏ドラ」 等荒誕濫番的先決條件。我們可以推測,立直很可能是因規則的訛傳或濫改而生, 本身有濫番之嫌。
立直對麻雀技術性的影響,總結起來是利多還是弊多, 這點留給各位讀者去自行定奪吧。
因為只限於門前清的牌才可以立直, 所以立直有促進「門前濫賞」的作用, 這鼓勵大家習慣性地打門前清,去搶最快和牌的道路; 如果去繞道造一些較有趣的和種,反而多會導致有吃、碰牌的需要, 損失了立直的權利,和出來分數也相對地不是高那麼多, 那倒不如不去造牌,簡單快捷地「立直」搶快和較化算。
理想的造牌麻雀,能提供豐富的技術性兼娛樂性,但是違背造牌麻 雀理念的濫賞規則,初時可能會覺得刺激,可是玩久了便會令人覺得單調乏味。 事實是,「立直」帶來的「技術性」,並不能讓日本的廣大雀迷感 到滿足,看「一發」、「裏ドラ」等各種荒誕的濫賞規則的流行, 就證明了這點。 這些濫賞與上述「門前聽牌後應立直與否」這抉擇的技術性有衝突, 有鼓勵玩家「不理三七二十一,總之聽了牌就要立刻立直」的傾向; 試問如果立直真的是為了其「技術性」而存在的規則, 那我們怎樣解釋這矛盾? 而且今日不止是坊間,甚至連去到部份正式比賽也要採用這些規則, 這都是因為日本麻雀的各種偏僻埋沒了造牌麻雀應有的技術性及趣味性, 防守、立直及門前重視等的「技術性」單調枯燥,帶不出麻雀的娛樂性, 所以雀迷唯有一味去追求濫賞刺激。
注:
1 : Millington, pp.39-42, item #55 ; 簡而清,《開檯》,p.139
2 : 淺見了,「麻雀祭都」網頁,
www9.plala.or.jp/majan/yogo07.html
© 2009 Alan KWAN Shiu Ho